close

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對於金錢小偷都是非常有意識的:填問卷的推銷者、定期扣款的帳單、訂閱的服務......看看中華電信的399之亂就知道了,我們當中的許多人,常常為了省幾百塊錢,甚至領款的5元手續費,願意花費一些周折。

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當你越需要進行高效率的時間管理時,表示你的時間是越來越具有價值的資源。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時間,抓到時間小偷,就好像我們會非常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金錢一樣。

關於保護自己的時間,我有幾點心得。

第一步,找到自己最有生產力的時段。

時間對每個人並不是均質的,就算對同一個人而言,不同時段的時間也不是均質的。

比如說,對我來說,半夜三點就是一個完全不可能有生產力的時段,就算我那個時間還醒著,我也沒辦法工作,但我有個朋友,專門在夜深人靜的時段工作,據他的說法,那個時間最不受打擾,最有生產力。一個老師說她一天最有生產力的時段是早上六點到八點,我深感佩服,通常那個時間我不是睡著就是雖然醒了卻跟睡著沒什麼兩樣。

我最具有生產力的時間是清醒的下午,早上我的起床時間很不固定,醒來後通常要進行很多工作前的預備工作,像是吃早餐、泡咖啡、準備零食等,太陽下山後,我的心情通常比較浮躁,總覺得天黑了就該休息了,不是工作的時候,所以,不冷不熱不餓不想睡覺的天氣晴朗的午後,對我來說,就是最需要保護的工作時段。

一個工作時段的安排,我覺得3小時是比較恰當的,2小時太短,不小心摸一下手機時間就從指縫中溜走了,4小時有點長,我會因為想找食物而離開座位。

為了保護一個完整時段的工作時間,我會做一些時間安排上的調整,比如一天不要安排超過一件事情--如果我今天想聽演講,我就不會跟朋友約吃飯。

有些人喜歡把交通上鄰近的事情安排在一起,比如先去跟朋友吃飯,再去聽演講,但是很多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會比自己預期的還多,而且「前往」以及「回來」也需要時間,或者會中斷工作時段,而使得回到工作時需要重新「暖機」而減緩效率。

如果中午先跟朋友吃飯,下午再去聽演講,那麼,可能11點準備出門赴約,12點跟朋友見面,下午2點趕去演講場地,聽完演講就下午5點,該吃晚餐休息了。跟朋友聊得不盡興,聽演講又趕來趕去。所以,這種情況下我會寧願把吃飯跟聽演講分成兩天進行。

有人會覺得說,今天少2到3小時的工作時間,明天多出2-3小時工作時間,不是一樣嗎?就是個朝三暮四的議題而已。可是,就我的工作狀態而言,今天工作5到6小時,明天工作5到6小時,跟今天工作2到3小時,明天工作7到8小時比起來,一定是前者比較有效率。因為一天只工作2到3小時通常才剛開始進入狀況就被迫結束,而一天工作7到8小時則會因疲憊造成最後那2到3小時的專注力減弱。所以,比起將時間跟約會像乳溝一樣擠在一起,我寧願每天只安排一件事情,這樣對工作進度的打擾是比較少的。

保護自己的時間第二步,創造自己的時間。

有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中會有很多限制,讓你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時間。這時候,或許可以試著「創造」自己的時間。以前工作量比較大,加上還要去學校上課的時候,我的時間常常需要配合別人的時間。像是配合排班時間、配合學校上課的時間,尤其是下班回家後,身心俱疲,還要工作幾乎是不可能,效率也特別差。這時,我常常會選擇回家後直接洗澡睡覺,大概5到6個小時以後再起床工作。比如10點半下班回到家,11點就先睡,隔天早上5點或6點再起來工作(不過我通常不會在5點以前起來工作,睡得好才有辦法高效工作)。

有一個我覺得蠻重要的心態是這樣的,睡一覺起來後,就覺得是隔天了,「前一天」的麻煩或情緒都可以消化地差不多,而隔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為自己工作」,而不是在忙別人的事情,這種心情的建設,我覺得蠻重要的。

就算只是上班前提早一個小時起床做自己的事情也好,這樣即使接下來還要為「別人」工作很長的時間,但心情也會比較平衡一點,至少我今天已經有為自己工作過了。

我跑田野的時候,常常是早上8點或9點要到,我會在7點先到附近的7-11或摩斯漢堡,邊吃早餐邊打前一天的田野筆記。所以,如果沒有辦法保護自己最有生產力的工作時段,就為自己創造一個專屬的工作時段吧!

保護自己的工作時間第三步:番茄鐘+便利貼法防止分心。

這個方法我是從理科太太那邊看來的,關於番茄鐘的使用,網路上已經可以找到很多資源,我以前也寫過相關的文章,就不再特別說明。不過那個便利貼法對我真的蠻有用的。

在工作時間內,突然想到有甚麼事情要做,有甚麼資料要查的話,不要中斷手上的工作,將想到的事項寫在便利貼上,等番茄鐘跑完再去做。

我的滑鼠下方通常會墊空白廢紙,有時突然想到甚麼靈光一閃的想法,或是突然想到家裡缺甚麼要下單了(我很少逛賣場,通常使用網路購物),或是有什麼資料要查一下,就會先寫在廢紙上,等我手上的事情完成後,再利用休息時間去進行這些雜事,保護自己的工作時段與工作狀態。

保護自己的工作時間第四步:有時候省時間比省錢重要。

台灣人非常習於刻苦生活。我大學時,每個禮拜有兩天要騎摩托車從校總區跑到法學院上課,有陣子常常下大雨,而我覺得騎車非常危險,校車又常常客滿,所以跟家人抱怨了一下。我姑姑當時回了一句:「你不騎車難道要坐計程車嗎?」

我長大以後,真的覺得,花個200塊搭計程車(還可以共乘)比讓十幾歲的大學生在滂沱大雨下,在車陣中穿梭,狼狽地去到教室更好。有一兩次,我就因為摩托車突然熄火,沒辦法去上課,或者到教室的時候鞋襪都濕透了,怎麼好好上課?

小的時候,我們的時間很多,而且小朋友的時間沒什麼「價值」,常常在「殺」時間,加上我們的長輩們很多都是從艱苦的年代裡走來,對於金錢異常看重,常常連3塊5塊都要計較,所以養成很多「用時間省錢」的習慣,比如說,我就特別不喜歡花5塊手續費提款,15塊手續費轉帳(請愛用臺灣pay與Richard),以前行動支付尚未盛行時,我還會走20分鐘的路只為了找到一間富邦銀行。

當這些習慣偶爾又冒出來的時候,我就會反覆提醒自己:我已經長大了,我的時間很有「價值」,不要因小失大。

我也很想多錄幾集直播,多寫幾篇推書文,但現實情況是:我沒時間。比起金錢,現代人的時間更是稀缺、借不來、追不回的珍稀資源。計程車、外送員、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這類時常被認為「奢侈」的花費,如果他們能為你省下麻煩還有足夠有價值的「時間」,當機會成本提高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稍微改變一下我們習慣的行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