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社會後,常有一種感覺:只有在FB上才找得到朋友。


是的,校園是個按興趣性向、身家背景,將學生分門別類的地方。大學很「安全」,學生被鼓勵表達自我,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離開學校系所以後,與自己性情相近、氣味相投的朋友們各自散布四方,我們的生活風格,從「表異」回歸「求同」。我們不再把興趣愛好掛在嘴上,取而代之的,是天氣和娛樂圈的八卦;我們不再把標語口號穿在身上,取而代之的,是皮鞋和西裝外套。工作把我們從舒適圈裡捉出來,丟進邊界浮動、形形色色的大染缸,染成面目模糊的城市陌生人模樣。


街道上來來回回的螺絲釘們,你們是否也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和故事呢?


我們帶著各自的生命傳記,就定位在不斷流動的社會空間。人海茫茫的城市空間裡,你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也沒有人欣賞,只有在各自的FB頁面上,世界才是繞著「我」轉動。


實體空間中的疏離感,網路空間中的歸屬感,是城市生活最諷刺的對比。


FB打破了傳統社會的限制,直接將「我」和每一個使用FB的「朋友」連結起來。網路像絲,串起人際關係之網,在這裡,時間不再重要,空間也不再重要,親疏遠近不再重要──社會關係的有無,直接被量化為加入朋友與否(或「訂閱」與否)。一個常在塗鴉牆上出現的頭像,代替實體空間的缺席,共同參與了你我的日常生活。


而且,是個比reality更real的日常生活。


如果我想迅速獲得資訊,我不會連線電子新聞網,我會登入FB,看看塗鴉牆上的朋友們轉貼了什麼。我不需要迷失在隨時更新的即時新聞裡,過濾繁雜的資訊,也不會受到媒體的蒙蔽;當我想得知某個議題的討論時,我不會立刻求助谷歌,我會登入FB,看看跟我「同類人」會怎麼看待這個議題。我不需要辛苦尋覓立場相違的假想敵,或立場相符的對話對象,只要登入,網路上隨時有一群等著聽你說話、跟你討論的人。


在「近況更新」裡key in,看似自言自語,其實是對著一群不特定,但「有關係」的人發言。FB提供了一個更聚焦、更省力,也更有影響力的虛擬空間,在這裡,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會發酵


於是,電子產品不會用?我登入FB。想找人吃飯?我登入FB。有開心的事?我登入FB。生活遇到了瓶頸?我登入FB。認識新朋友?FB交出來。老朋友不知流落何方?還好還有FB。


FB搜羅了所有強連帶或弱連帶,一個以「我」為中心的小社會浮現了!它改變了「我」想像社會的方式,我不只想像,我甚至能在塗鴉牆直接看見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連帶;它改變了「我」參與社會的方式,讓我的精神能有限度地暫時脫離肉體,在不特定的(過去、未來或虛擬的)時間或空間中,在場


它也改變了我想像「我」的方式,現在,我可以跳出當下,在塗鴉牆上觀察「我」、展演「我」、書寫「我」,評價「我」,甚至改變「我」。


塗鴉牆上的「我」可以成為客體,我不再是綑綁在個人時空座標的,此時此地的我,我有了與「我」對話的機會,有了從後設的角度反思「我」的可能,也有了更多「認識自己」的途徑。


時間被壓縮了,空間被壓縮了,我與「小社會」之間的距離被壓縮了,我與「我」之間的心智過程被壓縮了,同時,前台與後台之間的界線也被壓縮了,私領域與公領域之間的區分也被壓縮了!


所有的社會關係都被壓縮,我與對象之間再無阻礙,FB實現社會網絡的同時,也實現了更個人化的生活!


現在,FB與FB上的關係鏈成為需要被管理的個人事務,在一張一張「臉」中,我們獲得暴露或偷窺的愉悅,也獲得個人英雄式的滿足感。


臉書!實在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自我崇拜」的顛峰之作啊!

 

arrow
arrow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