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你每天早上都整理床鋪的話那就代表你每天至少完成了一項任務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那些成功的人為什麼可以成功?而我為什麼還沒有成功?

 

我們相信這個民主社會,我們相信人生而平等,既然如此那麼人人都應該可能成功才對啊!那為什麼我還不成功?我們相信這是個功績主義社會,我們相信只要夠努力,即使沒有富爸媽,也能成功才對啊!那我還沒有成功,是不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

 

事實上,這兩種想法與其說是一種信仰,不如說是一種迷信。

 

如果每個人都能成功?那現在我們認為的成功就從「突出」變成「平庸」,成功就不算是成功,只是一種基本標準。如果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那麼你既然這麼努力,你應該已經成功了!

 

很顯然地,這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的。

 

民主社會的平等信仰,還有努力就會成功的功績主義,其實是相互矛盾的,卻少有人仔細思考過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少有人有勇氣去承認。

 

因為,如果我承認了「不是」人人都可能成功,那我是不是在暗示自己不會是成功的那個人?如果我承認了「不是」因為不夠努力所以我才不成功(外部歸因),難道我要承認,我現在的不成功,其實是因為天賦不夠或者長得不好,這種會貶抑自身價值的內部原因?或者,其實是因為社會不平等或機會不平等這種難以個人改變的結構性原因?

 

被教導要為自己負責的人喜歡把原因歸結在個人的身上,外部歸因或結構歸因在道德上被指責為藉口,我們卻又善良到無法把原因歸結到個人的本質性因素(如長相或天賦),那能怎麼辦?就只能歸因於個人無關痛癢的「習慣」了!

 

歸因於「習慣」的報導們創造了一種幻覺:如果我們能找到那些成功者成功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又要維護平等主義與功績主義的神話,又不能攻擊個人的本質價值,而且還不能太「難」以至於讀者做不到,那麼,只要照著報導內所說的那些「無關痛癢」的小習慣去做,我們也會變得成功吧!

 

於是早起、運動、整理床鋪、冥想......就一個一個被找出來,成為成功人士「都有」的好習慣,而且還會給出各種各樣過度推論(或倒果為因)的理由,來說服讀者這些習慣的魔力。

 

你一定有聽過:「能征服早晨的人就能征服這一天」,或是「如果你每天早上整理床鋪的話那就代表你每天至少完成了一項任務」,這些類似格言卻似是而非的道理(雞湯)。

 

仔細想想,這些道理實在沒有什麼因果邏輯,很多高效工作者夜間工作的效率更好,而整理床鋪跟一天的開始實在沒有什麼關係,只證明了這個習慣擁有者大概有潔癖或強迫症。

 

更何況,這些論述通常很似是而非,只要有正面論述,就能找到反面論述:有多少訴求早起的理論原因,就有多少關於貓頭鷹人的研究證據,有多少關於整潔桌面對工作效率的證據,就能找到多少關於桌面越亂越有創意的報導。

 

而且,條列出來的這些習慣,通常都不會太困難,很容易創造一種幻覺:「原來我跟成功人士之間的差異,只不過是因為他比我早起三個小時」,或者「原來我還沒有成功,只是因為我沒有每天折棉被」。這樣簡單化的外在歸因,既維持了平等主義與功績主義的神話,更維持了「我只要努力一定會成功」以及「我不是不成功只是還沒有成功」的日常激勵,讓你甘於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每天連軸轉的小螺絲釘,更是不敢把尚未成功的失落投射到對體制的不滿,或者訴求集體行動的小螺絲釘。

 

勇敢地承認吧!每個人都有可能成功,或者努力就會成功,根本就是個幻覺!相信自己只要每天折棉被就會成功,更是一種誤認!既誤認了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更誤認了成功是一件非常容易(只要動動手)就能達成的事情!

 

我們的確可以從這些成功者的報導中學到很多經驗,但是,如果你總是專注於這些「無關痛癢的小習慣」,卻從來沒有真正地去看見自己目前的處境、自己缺乏的(無論是個體的或結構的)能力,那麼,我會認為你可能有點缺乏勇氣,既缺乏勇氣看見真相,也缺乏勇氣去改變,總是專注於這些簡單重複就能做到的行動,除了維持平等主義與功績主義的神話以外,其實也維持了你的自尊:

 

所以我還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我不行,只是因為我還沒有開始折!棉!被!

arrow
arrow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