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90的人生泡泡]
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社會上似乎流行一種想法,認為年輕人,尤其是成績不錯的年輕人,不了解社會「現實」。他們所謂的社會現實,指的不是社會的「事實」,而是社會中,弱勢的、底層的、殘酷的一面。
這樣的觀點似乎預設,成績好的年輕人過得太爽,活在舒適的同溫層中,遇見類似的過得舒適的人,做著輕鬆的工作,領一份不太需要和別人競爭就能拿到的不錯的薪水。這群不了解社會現實的年輕人,指的不是社會頂層,在商場上廝殺的具備狼性的企業家,也不是社會底層,付出大量的體力勞動也未必能糊口的窮苦族。而是那些,一路在成績的篩選中,順著社會期待的道路,一路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在學業上付出大量的心力,慢慢地,一步一腳印地走著走著,某天卻突然被指責為缺乏競爭力(沒有狼性)、草莓族(缺乏抗壓性)或不切實際(缺乏社會歷練)的一群人。
所謂明星高中、明星大學的學生們,似乎理所當然地,被劃為這一群人。所以每當我說我曾經打過很多工的時候,許多人會顯露出驚訝的表情,似乎我戳破了他們對於高學歷的年輕人抱持的,所謂PR90的人生泡泡的想像。
我記得我的第一份打工是在補習班打招生電話,一次,我聯絡到一個北一女學妹,希望邀請她來補習班試聽,可能因為我們剛好是同一個國中導師帶出來的學生,她非常不客氣地問:「妳是北一女畢業的,現在你在補習班打招生電話?」我當場語塞,不知道怎麼反應,因為我從沒有想過我會遇到這樣的質問。我的疑惑是,作為一個剛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從來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怎麼可能立刻進入一個較高層級的職場?學業是學業,工作是工作,也許學歷在求職時能帶來一些優勢,表示你是一個不會隨便遲到早退,不會隨便離職,願意學習的「好學生」,但不表示你就能立刻在職場上有亮眼的表現呀!
我從補習班招生,接著在補習班解題,最後走上補習班講台,這一路上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得重新學習的,而我今天能夠站在講台上,又怎麼能說,當年跟其他大學生一起撥出的一通通陌生電話,沒有一點幫助與累積呢?
後來我發現,這種對於高學歷的學生一定得在各個方面表現亮眼的要求,在很多人身上都造成壓力。有個台大政治系的同學跟我說,他在外面遇到不熟悉的人,問他學校,他都不會說他是台大的,而會用其他學校來塘塞。因為他覺得,每當他報出「台大」的名頭時,旁人帶點羨慕,同時卻又用更高的標準審視他的那種眼光,讓他感到相當地不舒服。好像因為他是台大的,他做得好都是應該的——「台大的都嘛很厲害。」也因為他是台大的,只要做不好就會被狠狠地嘲諷——「台大的連這個都不會?」而且,這種審視是全面性的,並不是只有在工作相關的議題上,舉凡禮貌——忘記講『請』、『謝謝』、『對不起』就是「台大的都很驕傲。」還有輩份倫理——「學歷那麼高,連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甚至連你有沒有男女朋友——「台大的是不是眼光都很高?」全部的這一切,都會因為學歷,而被放大檢視。
好像高學歷的人,因為「沒有」在學業競爭上落敗,所以不公平地享受太多本來不該由他們享受的資源,結果,這些高學歷的同學們,只要有點反思性,就不得不感覺有自己虧欠社會許多。
因為我的家庭環境還可以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讀書所以考上台大真是抱歉,因為我爸媽重視我的學業讓我去補習所以考上台大真是不好意思,因為我家有錢我從小可以補英文贏在起跑點所以考上台大真是抱歉,因為我不用去打工就有零用錢所以我可以拿書卷獎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又因為以上種種令人感到虧欠社會的理由所以考上台大獲得更多的社會補貼,享受學歷所帶來的社會資本,而使得虧欠感更重。這一切社會責任壓在肩上,如果沒有做點什麼「回饋社會」的事情,真是令人感到羞愧地無地自容。
我人生中的第三份打工,是在7-11當店員,這也是改變我人生的一次打工經驗。在小七,我看到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大學生們,是如何自給自足地在負擔自己的人生。他們可能高中就離開家鄉到台北求學,打工負擔自己的學費生活費之外,還有人得寄錢回家。而我家離學校只有十分鐘車程,飯菜有人煮,水果有人切,衣服有人洗,甚至連打工都有爸媽接送。我相信,在我的同事們的眼中,我是來賺「零用錢」的嬌嬌女,對我來說是「打工」,對他們而言,是一份養家活口的「工作」。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動作不夠俐落,沒辦法在倉庫裡把貨物堆得很高,或者結帳時容易大排長龍,他們願意對我付出更多的耐心,等我上手,因為他們知道,我也學到,讀書跟「做事」,真的是兩回事。但這只是一開始,工作上手後,大家很快就會忘記你的學歷——忙起來的時候,誰管你是哪個學校的,只要能快點分工合作把工作完成就好。
有人說,進入職場後,學歷的保質期只有三年。即便在充斥著建北台大的補教業,其他學校出身的老師數量也一定超過名校出身的老師,有時候他們比名校出身的老師更懂得學生不會的地方在哪裡。或者,學歷史的跑去教地理,學法律的跑去教數學,這樣的現象也非常多。一個老師跟我說,他剛出來接課的時候,還有人會問他的學歷,教了二十年後,已經沒有人會問他學歷了,而且他現在也不會再把學歷搬出來。因為,如果已經工作這麼久了,還沒有辦法用你的工作成績來說服人,反而得拿佔據你人生不過短短數年的名牌高中、名牌大學學歷來說服別人你很厲害,那麼請問:「你出社會後的這幾年到底在幹嘛?」
於是我明白,學業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階段,而工作是另外一個階段。每一個畢業生,不管是不是名校出身的,只要進入職場,都得砍掉重練,抱持著新人的態度,盡快重新學習。而高學歷的年輕人呀,當我們告誡自己不可驕傲的同時,其實也不需要太過謙卑。那些喜歡酸我們活在人生泡泡裡,缺乏社會歷練的人們,有幾個,真的經歷過他們所提的那些「歷練」?
每個人都可以是有故事的人,沒有誰的故事比較真實,也沒有誰的故事比較不現實。不同的人生位置,有不同的人生課題,遇到不同的困境,進行不同的戰鬥,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較誰的人生故事比較「精彩」——畢竟那些「精彩」,也未必每個人都想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