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袁媽媽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困境。

 

小袁就讀於知名的私立國中,數學老師為了拼升學率,將班上同學依據程度,使用兩套難易不同的教材,小袁雖使用容易版的教材,但數學程度仍然跟不上進度。求好心切的數學老師打了好幾通電話到家裡來,請袁媽媽督促小袁的功課。高職畢業的袁媽媽很努力地想要達到老師的要求,她每天檢查小袁的作業,注意小袁是否有訂正。但老師還是不斷打電話到家裡,最後甚至建議袁媽媽請家教。

 

袁媽媽本來以為只要上私立國中,就可以省下大筆課後的補習費,沒想到學校老師居然直接開口建議請家教,那高額的學費到底買到了什麼樣的教學成果?

 

在老師數次電訪下,袁媽媽逼不得已下,為小袁請了數學家教,沒想到:「家教本來只有禮拜六,然後請一請之後覺得好像,因為中間一到五的功課他還是沒辦法啊,只有禮拜六這樣子,然後後來商量一下說禮拜三,後來禮拜三之後也來教。後來老師還是一直打電話來說這樣不行不行這樣,他叫我每天都請家教!我心裡想,厚,我就說老師,怎麼可能啊?要我每天請家教那我就不用來學校上課了…」

 

如果妳是袁媽媽,妳怎麼辦?

 

台灣的媽媽總是承擔很重的教育責任,她們被要求要養成子女,不一定是頂尖,但至少在學校體制裡游刃有餘的能力。由於我們將子女的學業表現視為家庭教養的一部分,子女的成績,在很大的程度上,竟變成媽媽的考績。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台灣人總覺得:讀書是可以靠「苦讀」出頭的。

 

TEPS電子報第56期指出,有65.7%的家長認為,書讀得好不好與「努力的程度」最有關係,第二高的「學生的資質能力」只有15.2%,可見,臺灣人相信教育體系是公平的,且是功績導向的,只要你努力,就會有好成績。

 

如此一來,義務教育的階段中,子女成績不理想就代表這個學生不努力,而學生的本分是讀書,不努力就是不負責任。學生之所以不負責任,就是因為父母(尤其是媽媽)沒有養成子女良好的讀書習慣。

 

因為台灣的家長相信,學業要達到頂尖的程度與天份多少有些關係,但如果只是要求子女「有心讀書」,則是與媽媽從小的要求與習慣培養有關。國小教師呂媽媽就說過:「小時候比較注重的是習慣的養成,所以習慣的養成我覺得媽媽是比較有責任的。

 

我以前的家教家長蕭媽媽,她就曾跟我說過,她很後悔以前兒子還小的時候,沒有陪在他身邊,帶著他讀書,他覺得:「妳從小訓練他,他自己都會想讀書,不像我現在這麼辛苦地要督促小蕭說你該看書了怎麼樣,變成很被動,這點是我感同身受,覺得是蠻,為什麼小時候沒有訓練他好好地去讀書?我今天就不用那麼辛苦。我也不需要花那麼多錢對不對?」

 

我們常常責備台灣的媽媽們太過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逼得太緊,但也許,媽媽們對子女學業表現的重視,反映的是他們對「壞媽媽」標籤的恐懼。媽媽的這些行動不只是幫助子女,也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教養使命。但是,媽媽們能做的,常常是送去補習、請家教,或者口頭督促,這些行動常常被子女認為是幫倒忙。

 

已有十多年教學經驗,教過兩百多個學生的專職家教夏老師曾使用「媽媽的困境」來形容這個現象:

 

當一個學生她不想念書的時候當然這個社會就會給他一個評斷我們叫審判,就判斷說這個學生他求學是不行的,這個時候我們通常也會把這樣的價值論斷論斷到家長身上去,那家長會怕,他們會怕這樣的論斷,他們會想要逃避這樣的判斷,所以當家長看到學生的成績不行的時候他們會很緊張,緊張歸緊張,他們沒有能力改變,所以他們就陷入一個困境就是說他們只能用他們從小到大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對待他們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是我們會發生一件事是說我們的社會告訴我們的家長說你們要愛的教育,但是當問題出現的時候,你要開始從愛的教育變成鐵的紀律的時候,當然就會發生親子關係的衝突,這些衝突往往在小孩子青春期的時候發生,就是說我到底是要把跟小孩子的關係撕破臉,那逼他去念書,還是說為了維持親子關係的和諧,放棄成績。這個東西並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只是說他們找不到他們的平衡點……

 

為什麼台灣的媽媽們會面臨這樣進退兩難的教養困境呢?

 

當生產活動漸漸脫離家庭以後,我們把工作放在家庭之外,把親密性留在家庭之內,家庭內部成為一個情緒交換最直接的場域,而家庭的中心──媽媽──就被賦予了「慈愛」的情緒期待。

 

與丈夫共同經營室內設計工作室的陶媽媽就曾這樣告訴我:

 

爸爸是把尺,媽媽是個溫柔的懷抱。爸爸很重要,他真的是一隻尺,他給孩子一個標竿喔、一個學習跟一個規範,一個框框,阿媽媽其實不用太那個,分工啦,我是專門讓孩子做壞事的那個媽,就是,不用那麼嚴厲,甚麼事他回來會說,我有一個空間給他們撒野,給愛啦,媽媽給愛爸爸給管教,應該是這麼說啦!

 

這樣的情緒分工,就讓媽媽必須負擔大部分「例行性」的撫育工作,例如幫子女準備水壺、手帕、衛生紙,比如引導子女的人格發展、提供食衣住行等,而爸爸就能成為一個指導大方向,提供教養費用的角色。

 

很多家教老師都有這樣的經驗,與家教媽媽討論許久的課程內容,因為爸爸的一句話而被全盤推翻。家教老師們這樣形容爸爸與媽媽的教育分工:

 

爸爸比較有點像幕後黑手,跟我有比較直接聯絡的都是媽媽……

 

我覺得媽媽好像是一個執行長,背後理念的是爸爸。決定權好像在爸爸那邊,媽媽一直在忙東忙西的感覺。

 

大部分來講,在教育這件事情,媽媽是代表一個督促者,爸爸比較像是一個精神代表。

 

爸爸與媽媽之間這種養家者/持家者的形象區隔,把大部分的教養工作都丟給媽媽,而使人忽略爸爸在子女教育工作中的缺席,也忽略了媽媽必須承擔起大部分教養工作的事實。

 

過度要求、過度責備,這就是現在台灣媽媽們的處境。

 

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家長順應這股教育潮流,成為焦慮的教育媽媽。每每看到暢銷書排行榜上的教養書籍,或者教養雜誌上的實戰教學時,我真的真的很為台灣的媽媽們請命:拜託!請大家饒了媽媽們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妤 的頭像
    周妤

    都督開講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