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試圖在手段與目的間做出嚴格區分的討論都將走入死角。
所有試圖獨立經濟行為於社會關係之外的嘗試最後只是徒然。
黑人Love Life潮T被質疑是假公益,真自肥的風波繼續延燒,還延伸成小S與周玉蔻在TVBS節目上的隔空交戰。支持者相信的是,雖然黑人處理方式不夠圓熟,但Love Life的確是在做善事,而質疑者則認為,做公益的形象幫助熱血公司提升品牌形象,且因為是「做公益」,廣告費等支出都能減少,品牌可見度的提升卻能為熱血公司帶來巨額的收益,所以質疑黑人做公益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小S與周玉蔻的隔空交火就在「是目的還是手段」的爭論中走入死角。兩邊的說法都有其道理,但都忽略了,任何的經濟行為同時也會是一個社會行動,手段與目的的區分在社會實踐上無法如此簡單而明確地劃分。
隨著工業社會轉型,經濟行為離開家庭而進入市場後,我們對於公領域與私領域間的劃界就越來越明確。市場行為屬於公領域,經濟人的動機是自利的,為賺取利潤而行動,而家庭屬於私領域,是親密關係或情感發酵的場所。工作時要大公無私,行善要不欲人知,如果一個行動無法明確歸類,而模糊了公與私間的界線時,就會引起強烈的焦慮與質疑,而覺得被欺騙或受人利用。所以藝人們為了挺黑人參與Love Life,粉絲們為了做公益而買T-Shirt,都該與利益無關,熱血公司怎麼能將T-Shirt的營收視為公司的銷貨收入呢?
我認為,這種觀點都忽略了經濟社會學中的鑲嵌概念,所有的經濟行動都是鑲嵌在社會網絡中的,不可能有純粹的經濟行動存在,社會關係也會產生經濟效益,我們會和交熟的菜販交易,也會較信任本來就認識的保險業務員,Love Life正因為「黑人」以往的形象而獲得藝人和消費者的支持,當消費者購買Love Life時想的不只是公益,正如同小S行善時不會只想著節稅一樣,一個行動不會「只」是單純的經濟行動,社會關係本身就內含經濟性質。
但嚴格屏除私人關係的討論方式是傳統公共議題的辯論方式,當周玉蔻繼續用「小S,妳是一個媽媽」的邏輯來捍衛自己的論點時,她繼續堅持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嚴格劃界,它們同時是家庭與公共討論的劃界,媽媽待在家裡,家庭是情感的堡壘,所以媽媽說的話沒有公共論證的正當性,因為,公共討論該是理性的。同樣地,當周玉蔻說,「反周玉蔻聯盟」上的支持者都是「小S和黑人的粉絲」時,也同樣地想劃分理性的公共人與非理性的迷(fans)之間的差別。但在社會越來越多元化,經濟領域與其他社會領域越來越緊密交織的當代社會,這樣的劃分方式反而掩蓋許多重要的當代議題。比如外籍家務移工的議題並不只是移民或剝削的討論,它也牽涉到私領域中家務分工的運作邏輯,如果我們不能看到一個社會行動往往是跨越公私領域的範疇,經濟行動同時也是社會行動,我們就只能用手段或目的的區分為行為辯護,反而讓討論走入難以調解的立場選擇,而喪失更進一步討論的可能性。
相關新聞:
http://www.ttv.com.tw/news/view/?i=09904209021711L
http://www.nownews.com/2010/04/19/327-2593368.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