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有一篇關於社會學系是不是一個好選項的文章在流傳,作為一個在社會系待了16年的人,我也想來說一些話。

基本上,我覺得這篇文章的開頭就是陷阱,在一個高度專業化分工的社會,本來就只有極少數特別專業主義的科系才能做到與職業相對應,例如文章中指出的醫師,無法否認的是,這個社會中大部分的科系與職業都是缺乏直接對應的關係的。

當辯護者指出「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的時候,不表示我們不承認大學具備職業訓練的功能,只是,這個社會上有很大一部分的職業訓練,都是在工作中完成,此外,人也具備自學的能力。只因為一個科系缺乏直接對應的職業選項,就判定這個科系出來找不到工作,推論並不充分。何況,作為一個大學念社會系,碩士念社會系,博士班也念社會系的人,我的同學中,多的是在各領域發光發熱的。

 

社會學「的確」給了我一份非常不錯的工作,當年我之所以能進入補教業教社會科,就是因為我是社會學系畢業的。雖然我的教學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訓練過程中,從其他老師身上學來的,但是,我很清楚地知道,我教的社會科跟別人「不一樣」,我從不把史地公當作三個不同的科目,重視三科的整合性思考,這是社會學帶給我的邏輯。更不用說我後來從學科補習發展到高普考社會學,這份謀生技能,完全就是社會系給我的。我畢業後第二年年收入就破百萬了,我的同學裡,收入比我高的比比皆是。所以,認為讀社會系找不到工作,賺不了錢,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預設,只是很少有社會系的會跟我一樣,會這麼粗俗地開口談錢,又明目張膽地愛錢。讀社會系的很多都很有錢,是真的超有錢,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最後,但是最重要的。社會學對我最大的幫助不在於謀生,而是幫助我理解自己的階級與性別處境,並且跟這些處境和解,這也是為何我願意繼續供讀博班的原因。社會學幫助我了解自己為何憤怒,為何我會面對這些困境,也幫助我理解其他人(我的父母、我老公…)的處境。因為理解,我開始寬容,因為寬容,我才懂得要想辦法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出路。讀了社會學以後,我變得比較柔軟(其實還是很硬),我跟家人的緊張關係緩解很多。剛結婚時,跟老公吵架吵到老公會說:「我好像應該去讀一點女性主義。」彼此尊重,盡量理解彼此的想法,然後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這個過程,我必須說,是很社會學的。

 

〈社會學的想像力〉一文的開頭就提到,現代人常覺得自己的生活落入一個又一個的圈套,如果缺乏把個人的生活傳記扣連到更大的社會歷史的能力,我們就只能在這些圈套中掙扎,無法跳脫出來,看見圈套在哪裡。所以,社會系學生「憤世嫉俗」的真相,可能是因為社會學的訓練,總是要求我們去看見在個人能動性背後的結構因素,也因為我們總是帶著「關係性」而非本質性的眼光在看待世界,我們不相信「結構不能改變」,我們相信「社會可以改變」,而且「社會應該改變」。社會系的學子常常試圖挑戰難以撼動的結構力量,所以你會看到關懷弱勢的芒草心、屋頂借我種電的陽光伏特家,試圖在房東與房客之間找到平衡點的玖樓,為失智老人設計餐具的姚彥慈。這些努力未必最後都能成功,但是他們的起點都是來自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初心。

 

從個人的、微觀的角度來看社會學,社會學可能很「沒用」,它沒有辦法立刻幫你找到一個相對應的專業工作,立刻幫你提升薪水、提高社會地位,但是,如果你除了個人的也看重性別平等、支持合法罷工、同意外籍移工爭取權利、相信民主應該公開透明,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公民社會的一份子,這都是近年來在社會科教育中埋藏的社會學種子帶給我們的,相信我,在我小的時候,至少二十年前的台灣社會,真的不是這樣的:「社會已經改變」。

 

社會學「有用」的地方,往往是在人與人的互動,我們跟社會的相處中,那些更根本、更重要的面向,社會學或許無法在短期內使你成為一個受人尊重的人,但是,社會學的訓練,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忘記是哪一個老師曾說的,要讓一個人,短時間內讓人尊重很簡單,要讓一個人,一輩子讓人尊敬,很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