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在當前這個世界裡成長是什麼樣子?
本書從作者Putnam的老家(俄亥俄州的柯林頓港)為起點,找到八個田野點,做了107份訪談,想了解1950年代成長的孩子跟當代成長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共同經驗與不同經驗。
研究發現,階級不平等正在擴大,幾乎各領域的專家都承認:「隨著所得不平等擴大,優勢家庭的小孩不論在起跑點或最終的成就,都將遙遙領先弱勢家庭的小孩,就算社會經濟的流動率也是如此」(Putnam 2016:291)。
本書以大學畢業作為社會階級分類的指標,如果父母從大學畢業,就歸類為中上階級,如果父母只讀到中學,就歸類為下層階級或工人階級,研究發現:
在上一個世代,社會階級對於預測教育成就的重要性,並不如學業能力。但是到了現在,成績好的富裕小孩很有可能從大學畢業(七四%),而成績差的貧窮小孩幾乎無法取得大學學位(三%)。成績一班的一般的學生,如果來自比較富裕的人家,取得大學學位的機率(五一%),是來自一般人家的六倍(八%)。更令人驚訝的是,學業成績高的貧窮學生,從大學畢業的可能性(二九%),居然稍稍低於學業成績低的富裕學生(三0%),最後這一項事實尤其難以讓人聯想到美國夢的核心理念:機會平等」(Putnam 2016:245)。
無論從家庭、教養、學校教育或社區來看,中上階級的小孩所能獲得的機會都優於中下階級,包括父母擁有更多經濟資源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情緒上的正向回應、投入時間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進行生涯規劃等,但我感到最驚訝的,是本書作者提出一個「街坊鄰里」的不平等理論,雖然學業成績好的孩子,能夠憑藉一己之力衝出階級流動的窄門,但:
有錢人家能夠提供給小孩的關係連帶,貧窮人家根本難以企及。但是,關係連帶的重要性不限於進入頂尖大學以及找到一份好差事,社會資本對於保護優勢家庭的小孩免於承受一般青少年常見的風險也一樣重要,例如給予小孩一份不錯的實習工作,或者到辦公室打雜。過去四十年的研究一致指出,優勢家庭的青少年吸毒以及酗酒的情況,比貧窮家庭的青少年還要普遍。但是差別在於,有錢人家小孩所處的家庭與社區,具有「安全氣囊」的功能,能盡量減少藥物與其他不幸事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Putnam 2016:270)。
這些關係連帶除了在親戚與學校獲得以外,也可以在街坊鄰里的支持中獲得,因為人們傾向信任街坊鄰里給予的建議。研究發現:
上一代之所以能夠向上流動,有一部分是他們年輕時面對的環境比較有利於向上流動。雖然我們直覺地認定他們是『靠自己』,但是從許多小地方來看,他們都受益於出身的家庭與社區的支持。這些資源對現在一般家庭的小孩來說並不容易取得。在他們成長的年代,公共教育資源或社區的支持力量不分階級第提供給所有小孩,目的是把許多人都推上晉升的階梯,不論是本德鎮、比佛利山莊、紐約、柯林頓港或是加州中南部皆是如此。但是這些支持性的制度,不論來自公共或私人,現在都不再像過去那樣服務比較窮困的小孩,而這就是本書的重點(Putnam 2016:292)。
本書的中文翻譯為《階級世代》,但英文原文為「OUR KIDS」,正是一種對於支持社區裡的孩子的成長的號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