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鼓勵都督購買連結: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大衛‧哈維

 

 

 

本書初稿來自David Harvey於2005年在加州大學爾灣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韋勒克圖書館批判理論講座(Wellek Library Lectures in Critical Theory)的三場演講。

 

本書探討的主題來自於一個維度比全球化(globalization)更大的寰宇主義(cosmopolitanism)概念,其關懷是:在一個寰宇化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理解地理學與人類學(以及其他的社會科學)的時間與空間。

 

鼓勵都督購買連結: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大衛‧哈維

 

本書對於寰宇主義的討論從康德開始,篇幅一開始就引用康德討論「永久和平」的文章中...最著名的一段文字:

 

「地球上的各民族已在不同程度上加入了一個普世社群,並已發展到某個地步,以致在世界一個地方違法,到處都會覺察。因此,世界法(cosmopolitan law)不是甚麼奇幻誇張的想法;它是未成文的政治法與國際法的必要補充,以便轉化為人類的普遍律法。」(24)

 

作者指出:

 

康德的世界法概念,源自某種地理結構的脈絡。由於人類共同佔有了地表,地球的有限特質界定了人類被迫(有時是暴力地)適應彼此而存活的範圍。出於意志,人類擁有漫遊地表,並彼此交往(像是透過貿易及商業)的固有權利。運輸工具(康德提到船隻和駱駝)促進了與日俱增、橫跨空間的接觸。(24)

 

鼓勵都督購買連結: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大衛‧哈維

 

就康德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認識,是一種先驗的綜合,作者接下來引用了努斯鮑姆的問題意識,將康德抽象的時空認識「降維」,而此問題貫穿了全書:

 

人類學和地理學知識如何可能更好地以與「適當的」寰宇主義倫理構想相關的方式來建構和定位...(39)

 

作者認為:

 

努斯鮑姆建構了一種道德寰宇主義願景,藉以對抗一班的地方忠誠,特別是國族主義。受到斯多葛學派和康德的啟發,她將寰宇主義描繪為一種精神(ethos),「一種心智習慣」,一組對人類整體的忠誠,要通過強調全球公民身分之共通性和責任的特殊教育方案(包括未具體說明的地理學、人類學與生態學課程修訂)...(109)

 

因此,本書就是要揭露人類學跟地理學的知識如何在寰宇主義地理學去定義、建構的思考方向。

只是,當寰宇主義可能做為一種政治主張而與新自由主義或階級統治共謀時,貝克(Ulrich Beck)將寰宇主義的立場定位為寰宇主義化(cosmopolitanization)的過程:

 

鼓勵都督購買連結: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大衛‧哈維

 

寰宇主義在新自由主義跟全球化的時代,寰宇主義化已經存在。文化跟認同之間邊界的後現代混雜刺激,因資本與消費的動態而加速,由侵蝕國族邊界的資本主義培力,為跨國社會運動的全球觀眾所激勵,受到諸如科學、法律、藝術、時尚、娛樂,以及並非最不重要的政治等核心主題的世界性溝通(往往只是誤解的另一個詞彙)的證據所指引和鼓舞。(112)

所有這一切「迫切需要一種新立場,即寰宇主義的觀點,讓我們可以掌握我們在其中思考和行動的社會與政治現實」。我們必須「擺脫國族觀點的自我中心式自戀,破除它感染思想與行動的遲鈍及缺乏理解」,並且「啟蒙人類,以察知其生活世界與機構真實的內部寰宇主義化」。然而,「現實的寰宇主義」不能在「反對普遍主義、相對主義、國族主義及族裔主義的情況下獲得發展」;它必須得建構為「它們的總結與綜合」。國族主義和寰宇主義可以「相互補充並糾正彼此」。貝克的結論是,我們必須將寰宇主義化理解為「非線性的辯證過程,其中,普遍與特殊、相似與相異、全球與地方,不能設想為是以文化的兩極對立,而是相互關聯且相互滲透的原則」。(113)

 

因此,探討寰宇主義的同時必得探討普遍主義、相對主義、國族主義與族裔主義,我們要研究的不是應然的政治主張,而是寰宇主義的政治性。

在這裡,Harvey回到認識論的討論,從「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的對照來隱喻我們對寰宇主義的認識。

Harvey指出:

 

絕對空間是固定且靜止不動的。這是牛頓和笛卡兒的空間。空間被理解為事先存在、靜止不動、連續不斷且不會變化的框架(很容易視覺化為格網),在其中,可以清楚指認出獨特的物體,也可以精確地描述事件和過程。(180)

 

而相對空間是過程與移動的空間:

 

在這裡,空間不能與時間分開來理解。歷史和地理不可能涇渭分明。所有地理學都是歷史地理學,所有歷史都是地理史學。這就要求用與的重大轉變,從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倒帶有連字符號的相對空間—時間(space–time)概念。(181)

 

帶入了「相對空間」的認識觀點,時間與空間就會成為一種關係性概念,「過程」會生產出自身的時間與空間。

以「相對空間」的觀點重新認識空間,看見的就是地方(place)。地方是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的、熟悉的,是此時此地的,是將自身放置在世界時空軸線之中,而非之外:

 

生活就是在地生活,而認識首先是認識自己所在的地方。(226)

地方知識與生活經驗是一體的。(226)

 

鼓勵都督購買連結: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大衛‧哈維

 

作者將相關的空間辭彙做了多層次的區分:

 

首先,我們使用許多類屬字眼,像是地方、區域、地區、領域和地域,來指稱一個獨特且通常有邊界的空間,猶如它是相對恆久且可以分離的實體,具有特殊獨有的性質。有一系列桐源的描述性字眼,像是城市、村莊、小村、國家、封地、行政區、鄰里,甚至是社區及家園(home and hearth),還有聽起來更富技術性的限定用詞,像是生態系、微氣候、地形區或地景,有效地描述了有界空間內,特殊現象的某種獨特而連貫的聚集。地方的隱喻用法也很重要—我們都知道「格格不入」(out of space)或「知道分寸」(to be put in our place)是什麼意思,這些隱喻姓役役經常會蔓延到物理指稱,像是「在錯誤時間出現在錯誤地方」,或是「在軌道錯誤的那邊」。但是,「家是最好的地方」的諺語,顯示了深刻情緒(包括正面和負面)在塑造我們的概念、認同及行動上可能發揮的作用。歸屬和無所歸屬(以及認同和異己)的感受,與地方和領域的相關觀念糾纏難分。地方有如此眾多的同源詞,似乎本身就需要一步交叉意義的小型索引辭典。(230)

 

相較於日常生活中經驗的「地方」,「領域」則在不斷地確立邊界與再生產邊界的過程中,成為絕對空間與相對空間互相接觸的地方:

 

「領域」作為一個概念的歷史,提供了一個絕佳範例,說明絕對、相對和關係性空間與時間概念,如何通過物質性社會實踐(邊界和邊界建立)、再現(製圖實踐),以及生活意義(對於國族國家之領域單位的情感忠誠),以特定的方式辯證地整合起來。國家權力繼續強調公民資格概念的絕對領域性,許多移民群體(如來自墨西哥的移民)則生活在關係性的世界中,而邊界對他們來說沒有情感意義,即使邊界是越來越難以克服的物理障礙。(236-7) 

 

而跨越「地方」與「領域」之間的則是區域:

 

地理學家傳統上偏愛區域一詞勝過地方,有時候試圖以區域地理實作為核心來界定他們的學科。(230)

不過,誠如威廉斯在針對區域的文學用法研究中指出的,這個字詞裡有著「明顯張力」,「介於獨特的地區(distinct area)與明確的部分(definite part)之間」,如果是後者,那麼立即出現的問題是:是甚麼的部分?以及在甚麼程度上,部分會臣屬於某種整體。區域的(regional),連同外鄉的(provincial),「相較於認定的中心,是相對次級的字詞。」(231)

 

因此,在生活經驗的地方、與絕對空間碰撞並不斷確認邊界的領域相較下,介於其中的區域,則是具備中心與邊陲的階層劃分的空間概念。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從相對空間、現象學認識論與過程的觀點來重新理解寰宇主義,寰宇主義就不僅僅是超克差異,讓世界「變平」,真正有趣且具啟發性的觀點,反而是在趨向寰宇主義化的過程中,與絕對—相對,中心—邊陲,民族/族裔/公民權等帶著認同與印記的觀點,如何在與寰宇主義相抗衡或相合作的過程中,或得益、或妥協、或抗拒,或召喚,或者被抹平的過程。

鼓勵都督購買連結: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大衛‧哈維

 

arrow
arrow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