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劉紹華的博士論文改寫。
劉紹華是一個人類學家,人類學家的作品,一向是非常生動有趣。不過,有的時候,那些有趣的小故事看完後,我會想要進一步追問:「那然後呢?」
我看了這麼多有趣的故事以後,那然後呢?更大的背景脈絡是什麼?作者想要描繪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圖像給讀者呢?劉紹華的這本《我的涼山兄弟》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你不但能看到這些有
趣生動的故事,你也可以明確地看到,背後的這個背景脈絡,以及作者每一個章節在整本書裡擺放的位置。
我認為,這本書至少描繪了五個層次的圖像。
第一個層次,作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個這麼特別的少數民族,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既遺世獨立,又可以從成都接觸到更大的國際脈絡。
本書的副標題名為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其實貫穿整本書的,就是毒品與愛滋,但是讀者可以想像的是,毒品與愛滋是相生的,正因為毒品進入涼山,才會造成愛滋的感染。
我認為,在第一個層次上,劉紹華讓我們看見,彝族處在一個這麼特別的地理位置,一方面可以從「金三角」,尤其是緬甸進口海洛因,另一方面,當現代化的氛圍滲透進入涼山以後,為了賺取「金錢」,當地的青年會到成都或北京等大城市「耍」,所以,我們可以看見,現代化與資本主義式生活方式滲透到四川涼山以後,少數民族——彝族——被吸納進全球化的肌理中。
第二個層次,則是來自於流動青年的成年禮,進到大城市「耍」,才會學到施打毒品,等到結婚或回鄉(浪子回頭),又能戒毒以展現男子氣概。吸毒與戒毒,以及彝族男子氣概之間的關係,是我認為劉紹華在本書中非常精彩的段落。
第三個層次,則是專門處理女性與家庭的章節。由於吸毒與男子氣概之間的關聯,大部分被關注的吸毒者,都是男性,而女性吸毒以及販毒的現象,就被忽略了。其實女性,尤其是帶著孩子的女性,更「容易」販毒,很多丈夫離開,出門去耍,或是甚至客死異鄉的妻子,為了維持生計會走向販毒這條路。於是我們會看到,在劉紹華的筆下,不僅是流動的青年男性被吸納進入這個透過毒品交易而滲透的全球化脈絡,連彝族女性以及父系家庭也被吸納進來。
第四個層次,終於要提到愛滋病。我認為劉紹華很精彩的第四個層次的討論,是提到彝族文化與國家以及科學化的醫療系統對話的故事。
為何在涼山的愛滋病防治很難有所成效,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家的公務系統,採用科層化的體制,將愛滋防治作為政令宣導以及每年的考核目標。由於各個項目負責承辦業務的單位人力不足,可能只有一個漢人公務員在完成一整年的政策目標,所以導致上令無法下達,無法提出有效的方法,抑或是每一個計畫都是一年計畫,公務員急著要有成果寫報告。
第二個寫得很精彩的,則是當地的文化邏輯,比如裡面提到成功戒毒的故事,地方的男性長輩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國家的政策從來沒有想過要利用這些地方的親屬或社會關係,而是將吸毒者視為一個一個需要管理的個案。
劉紹華也敏感地發現,當地的文化邏輯會影響到彝族人對於愛滋病的觀點,並導致防治的困難。比如在地人對於死亡的歸因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成因」,若像是痲瘋病等可以明確「看見」的疾病,被認為是非常汙名化的,可是愛滋病是因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引發併發症而死,這樣子的死法,在彝族的歸因裡,就不是因為愛滋病,而是因為併發症。因此,對於彝族人來說,愛滋病是一種「不存在」的疾病。
再加上,當地對於性,有非常嚴格的禁忌,性是不能討論的事情,所以無論對宣導者或被宣導者而言,要談論透過不安全性行為而傳播的愛滋病是非常困難的。劉紹華舉了一個例子,他只是詢問孕婦「預產期」就跨越了警戒線。
最後,我認為本書的第五個層次,在於他離開田野後,又回來田野,看見當現代國家與工業的力量更進一步地進入涼山後,在地的傳統生活方式被破壞,而彝族的青年跟中國其他農村地區的青年有著越來越相似的命運,全球化與現代化的巨輪輾過每一個城市邊緣的鄉村,輾過每一個曾經具有特殊文化傳承的聚落,將他們都碾成一樣的,破碎的面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