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我碩士剛畢業,第一份「比較」正式的工作,是在淡水商工擔任公民兼課老師,一個禮拜去兩天,每天六堂課。淡水商工是公立學校,又在台北,怎麼也會找不到老師呢?原來,近年來所說的流浪教師,多是為了找一正式份的教職,每年流浪在全台各地參加教師甄試的,為了當正式老師而努力的年輕人。為了能盡早謀得正式的教職,流浪教師們必須找到1.穩定且能維持基本生活的薪水,2. 能兼顧讀書備考的學校,所以,我在擔任學校老師的兩年內所待的淡水商工或安康高中,這種捷運無法直接到達,必須要轉乘公車,且開不出代理代課缺,只能開出兼課缺的學校,即使在大都市,也是很缺人啊!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康有次要徵兼課國文老師,開缺開到第十一招啊!第十一招啊啊啊啊啊!
離題了。
當時我剛畢業,幾經考量後,決定先以社會科老師作為我的第一份工作,這個考量的過程非常有趣,很多人覺得我們的人生路途充滿了偶然性,但我的人生路途其實充滿了規劃,而且至少有A計畫B計畫C計畫,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可以分享的議題,不過,可能得等到我至少有一些比較受社會肯認的成就後,再來跟大家分享哈哈。
又離題了...
話說,我剛到淡水商工應徵時,教務主任跟人事市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因為他們已經快開學了還沒找到老師,好緊張啊~緊接著開學了,第一天上工時,教務主任拿著我的履歷,跟我說了一段話,大意是說,像你這樣一路念北一女、台大這樣的名校出身的老師,也許第一次碰到高職的學生,他們可能沒有那麼聰明,也許需要一點耐心,但是,希望你不要覺得我們學校的學生程度不好,就放棄他們。他說:「其實我們做為老師,沒有資格抱怨學生的程度不好。」
我在淡商跟安康,碰到很多的老師,他們可能沒有那麼「明星」,像建中、北一的老師一樣,獲得那麼多的掌聲,但是,他們真的很知道,怎麼跟學生相處,怎麼陪伴學生,而這跟所謂升學型學校是很不一樣的。淡商的導師花很多時間傾聽學生的愛情煩惱,或幫忙處理家裡的經濟問題,輔導需要打工的學生,安康的老師則必須花很多的心力,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把整個班級的氣氛帶往正向的方向,讓學生們感覺到,即使自己的出身不一定是最好的,即使教育資源比不上就在隔壁的及人中學,但是只要願意努力,還是有翻身的希望。而這些老師的心力,也許不是花在所謂的「升學率」上,很難量化,很難被看到,他們對這些學生的關懷,提供了一個在家庭與社會之外,短暫三年的避風港,他們很偉大。
反而是,聽過有建中的數學老師,上課的時候只負責羞辱學生:「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學生程度不夠好,就發一本自編的高中數學講義,每堂課讓學生自習。這樣的老師,即使有再大的名氣,出了再多的書,我還是認為,他不適合當一個老師。我遇過連東南西北都搞不清楚的學生,也遇過連孔子孟子都不認識的學生,如果你問國中生「蔣介石跟蔣經國的關係」,有五成的機率學生會答錯,如果你問「王陽明跟王守仁的關係」,大概有九成九的學生不知道這兩個名字有關係。
台灣人從小就聽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我很不喜歡把這些掛在嘴上,常自嘲:「老師沒有那麼偉大」,但,我把這兩句話一直都放在心上。我一直以為,這是身為一個老師最起碼的認識而已。所以,我們身為老師,沒有資格抱怨學生程度不好,同樣地,也沒有必要對學生的程度有任何的預設。老師不一定要當心靈導師,也不用成為學生的楷模,但,學生不會的,我們就該負責把他教會,這就是我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