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經濟學的了解並不深入,雖然我修過經原、個經、總經還有經濟社會學,可是那已經是久遠以前的事情了,現在打開總經筆記看到那些怪怪的符號,我還真的看不太懂。不過,我僅剩不多的經濟學了解,還是促使我去問一些問題,這也是我反對目前的服貿協議最主要的問題,所以,我希望對經濟學有深入了解的人,能夠說服我。
根據我對經濟學的認識,經濟學者強調自由貿易與競爭,是因為,新古典學派的經濟學者相信「完全競爭市場」,也就是說,在政府完全不管制的狀況下,某個產業應該會有無限多個生產者,無限多個消費者,畫出供給線與需求線,得到均衡點,決定價格與數量。如下圖。
假設目前台灣的服務業正處於這種理想的狀態下,我是說假設,反正經濟學最喜歡假設在其他狀況不變的狀況下,這種假設都能假設了,讓我假設一下目前台灣的服務業處於完全競爭市場,應該還可以吧?
假設目前台灣的服務業處於完全競爭市場,供需幾乎飽和的狀況下,如果開放大陸服務業者進入台灣,是不是會發生供給線右移,價格下跌,數量增加的情況?如下圖。
若是如此,由於服務業的特殊性,即,它是由「人」提供服務,所以,服務業最大的成本,來自於「人力」。而人力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最大的差異就是,人不會隨便跨國跑來跑去,而且,就消費者的特性而言,我們喜歡讓本國人服務,所以,如果服務業價格下降,是不是,最直接被刪減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這似乎稱為服務業的成本弊病?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以上推論成立,是否台灣服務業勞動力市場狀況會更加惡化?服務業從業人口薪資是否可能降低?非典型就業比例是否會擴大?
第二個問題,政府跟我們說,如果我們開大陸服務業來台,會創造就業機會,在勞動力需求提高的狀況下,員工薪資會提升。我想請問一下,就低技術層級的服務業勞動力市場而言,我國目前的勞動力供給,是否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若是,大陸企業來台,會先發生供不應求而提昇薪資水平,或是,「要素價格均等化」發威,使得台灣服務業從業人員的薪資維持目前水準,甚至,在前述服務業成本弊病的壓力下,降低薪資水平?
第三個問題,大陸企業有沒有可能狹帶其在大陸的規模經濟,大量壓低其變動成本,而造成其與台灣中小企業的不對等競爭?
以上三個問題,希望能有支持服貿的經濟學家說服我,這三個問題不解決,那個服貿熱飲喝不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