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升級並不是一個新的現象,但是為什麼,在自動化的時代,卻引發如此劇烈的社會不安?
作者比較兩個階段的技術升級,第一個階段指的是「工業革命」,第二個階段則是1970年代後的「自動化」以及正在發生的人工智慧。
作者指出,工業革命前的技術創新很少真正取代勞工的工作,因為勞工會抵抗。但是,技術的前進是不會停止的,當機器與工廠設立起來,有一群人的工作不見了:中間收入的工匠失業了!完整的工作被切割成工序,機器造成分工的結果,卻也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創造出新的中產階級:事務性工作者、白領階級、粉領族,以及新的專業工作者。短期內,工人激烈反抗,但是長期而言,工人的生活境況卻提升了,他們不再需要在危險的勞動場景中進行高度體力勞動的工作(想像一下沒有機器的礦工生活),家庭內外的工業革命也讓每個人幾乎都能享受過去的國王都無法想像的生活(冷氣、吸塵器...)。
所以,技術升級有短期與長期的影響,上一次的技術升級,短期而言造成反抗,長期而言卻創造榮景。
那麼,這一次的技術升級呢?
作者發現,自動化的結果,是讓工業革命創造出來的中產階級失業,自動化取代了打字員、銀行行員...的工作,每個人身上掌握的技能是增加的,但是,這些技能在市面上可交換的報酬卻沒有增加。作者說:「機械化的誘因不取決於勞工是否自由,而在於勞力的價格」(第三章)。技術升級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員工的工作被「降級」為可簡易訓練即上工的例行化工作,「無技術者」的處境將更加悲慘,有技術與無技術工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兩極化」現象將越來越擴大。
在超過一個工人生命長度的未來,到底長期而言,自動化與AI能不能帶來下一波的榮景?就像上一個世紀的工業革命帶來中產階級的榮景一樣?又或者,技術升級正在發生的當下,被機器搶走工作的工人,會說出凱因斯那句嘲諷自由主義經濟學者的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是政府,以及受到技術升級影響的每一個人,應該持續關注且致力的工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