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ETtoday一篇〈「別傻了!推甄不是這樣玩」大學老師真心話〉,說出了我這兩年在學校看到的各種推甄迷思,沒想到今年,有些家教學生來到推甄時刻,這樣的迷思仍然普遍存在高中考生身上。所以跟朋友們合開了一個備審資料課程,目前課程即將告一段落,也就決定把一些資訊跟大家進行分享。第一個要跟考生們分享的觀念是:甄選,既然不是像指考一樣,完全用分數來決勝負,就是要招收「有潛力」的學生。

        有三種學生不適合參加甄選,第一種,性向不明顯的學生。性向不明顯得學生無法說服考官「我非常想要進入這個科系就讀」,頂多只能說服考官「我非常不想要繼續拼指考」。

        台灣的中學教育是考試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思考自己的未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為大部分的中學生只能被每個月一次的段考,還有模擬考追著跑,趕進度就來不及了,有一種心態是:「只要分數夠高,想要什麼樣的科系選不到?」這當然是最有「效率」的思考方式,但是這種思考方式只適合指考,用分署選填志願。因為推甄要的學生,只需要有基本的學科能力,而第一階段的成績評比通常就可以篩選出這些能力的,所以能夠進入第二階段的考生,評比的,不只是「能力」,更是「潛力」。要證明自己是能「被栽培」的學生,靠的不是第一階段已經篩選過的「成績」,而是你是適合這個科系的未來人才。大學老師們招收學生近來,也是一種投資,就好像面試工作,必須說服公司你有賺錢的能力,面試學校,必須說服考官你有亟待發展的學術潛力,錯過你,是學校的損失。所以,甄選不太適合性向不明顯的學生,即使真的不是那麼地喜愛這個科系,也得要「裝」出來。

        第二種不適合甄選的學生,就是「不知道申請的科系在幹嘛」的學生。承接上一段的說明,不知道申請的科系在幹嘛的學生,你真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嗎?由於高中與大學教育之間的落差,台灣學生太早就被分門別類,缺乏對於大學課程的接觸,所以選擇科系時,常常抱有過多的「幻想」,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熱門科系」都會是傳統上被認為賺錢的科系,而「冷門科系」則通常是無法直接被連結到工作的科系。事實上,不論對於熱門科系或冷門科系,考生們對於學校與科系的認識都不夠,關於這一點,台灣的學校教育實在應該負起部分的責任。只是,對於高中生來說,在這樣的狀況下,要比其他考生提早半年做「選擇」,了解所申請的科系到底在幹嘛,就該是考生自己的工作了。

        第三種不適合甄選的學生,還用說嗎?就是「不管申請什麼科系,反正只要有學校讀就好了!」也就是只為了逃避指考而選擇甄選的考生。高中老師常會說服考生們「有得甄選就甄選,沒上再準備指考」,這種把申請的學校當備胎的心態非常不可取,而且非常地不尊重申請的科系。這種態度根本把大學當做垃圾回收場,抱持著「反正我的成績來這裡一定會上,這所學校還委屈我了」,這種心態只要被考官發現基本上就是完蛋。大學也有選擇的餘地,憑什麼要接受這種瞧不起這個科系的學生?

        所以,具有這三種心態的學生特別不適合甄選制度。下一集,周妤老師將跟大家分享「特別適合參加甄選制度的學生心態」,敬請期待!

---- 

開課訊息

甄選資料加強菁英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