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我從不讓人知道自己家裡窮?
之前提到大學付學費的經驗,可能有人會覺得我應該可以去找些清寒獎學金之類的申請,為什麼我從來不做?
我曾經看過獎學金公告,但後來都放棄申請,有幾個原因。
1. 台大的清寒獎學金本來就不多,申請時間很短,這些小花媽都說過的我就不說了。[小花媽算是跟我走不同路徑的翻身青年代表。她是走大量申請獎學金路線,我是走開創自己事業路線的。我不選擇第一條路的原因我後面會解釋。]
2. 清寒獎學金通常錢不多而且只有一筆,一次幾千一萬,但為了申請獎學金需要準備的文件很多,我真的無法接受要寫自傳這件事情,因為我可以想像要寫得感人的自傳必須呈現一種典型勵志青年的樣貌,而我沒有辦法接受把自己形塑成那種模樣。
家裡雖然窮,但是家裡沒有對不起我什麼,供我吃供我住,養我到18歲,供我上北一台大,要我寫一份自傳說自己多弱勢,我做不到。我知道我寫不出審查人想看的自傳,為了幾千塊要做到這樣,我做不到。
[我印象中唯一有申請的是行天宮獎學金,只需要低收證明跟成績單,一次一萬元。]
3. 獎學金不是常態性的資源,一個學期可能只有一兩次,只仰賴獎學金不打工不是好的策略,而只要你有付出時間去工作,一個月要有一萬塊不是很難,幾千塊還需要自傳跟推薦信的獎學金沒什麼吸引力。
4. 最重要的,很多獎學金需要推薦信,這表示我必須把自己的弱勢身份公諸於眾,而我不願意做這件事,因為這反而對我不利。
不論是北一或台大,裡面的學生大多是社會優勢族群,以成績評選的時候,大家覺得你跟他們是一樣的,加上我高中就進名校,我的生活習慣、態度等(或者用社會學術語來說: 慣習)跟他們是很接近的,所以老師與同學們在評量你時,會用跟他們一樣的高標準來衡量。
可是如果你讓他們知道你的出身弱勢就不一樣了。
如果是成熟的大人當然不會有問題,問題是大部分的大學生都還沒有成長到懂得用成熟的態度來面對弱勢的同學,而很多教授由於從小就處於非常優勢的生活環境,又在台大教書,反而養成一種因為成熟而得來的優越感。在以上兩種人面前暴露你的弱勢身份,會變成一種污名,要不就是會想說你弱勢所以降低標準,明明做得不怎麼樣卻覺得你很好,要不就是你明明做得很好卻因為你弱勢而覺得你比不上別人,這兩種狀況對於一個台大學生來說,無論他是否弱勢,都不是好事。
到碩班以後這種狀況更明顯,A拿了很多獎學金,可是沒有表現得非常突出,同學在背後說:「拿那麼多錢還這樣。」B兼了多份助理工作,負責派工作的助教說:「她已經拿了三萬多的薪水了只做這樣的事,應該再給他更多的業務。」可是明明每份工作的薪資跟業務量都是固定的,只因加總起來她拿得多,接近一個正職人員薪資就被迫增加工作。
不要以為這種事情不會發生,“人都是有比較心的“,即使在社會系,這種事也會發生,別的地方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從來沒有讓學校裡的老師跟同學知道過我家裡的情況,因為這對我來說是需要隱藏的污名啊!
那為什麼現在我又願意說了呢?
拜!託!
現在我要事業有事業要學歷有學歷要房有房要家庭有家庭原生家庭也不再是低收入戶了,對現在的我來說,這段過去不僅不是扣分,反而是加分,而且是大大大大大加分啊!
正因為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所以我特別珍惜那些知道我家裡的情況還願意跟我走在一起的朋友,像是大二社心組的組員,為了配合我在7-11打工的時間,常常約12點開始討論到早上8點然後討論完去夜唱打麻將之類的,這種真的是相識於微時的患難之交,我都是要交一輩子的朋友。
最後,說真的,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看到這裡的人,我們除了提醒自己要成為雪中送炭之人以外,如果你正站在寒風當中,抬頭看看,周妤身邊有,你身邊一定也會有送炭之人的。

#要送炭不要送碳錯字實在毋湯毋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周妤 的頭像
    周妤

    都督開講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