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有錢人越花錢,越有錢?

作者:周妤

2012年3月起,我在鼎文補習班開設社會學課程,此為補充資料。

 

近年來流行一種說法:「有錢人越花錢,反而越有錢?」這種說法的支持者相信,當一個人使用金錢的時候,慾望和夢想會驅使人努力賺錢,守財奴的心態使人成為金錢的奴隸,只有會花錢的人才真的懂得讓金錢為己所用,並成就富足的體質。

其實這樣的想法社會學家早已窺見端倪,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先讓自己看起來像那樣的人,這就是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的祕密。高夫曼(Goffman)發現,生活就是一場場的演出,不同的社會情境會有不一樣的腳本,我們會需要一些場景和道具,來幫助我們協商彼此的角色,穩定的互動有賴於人們正確地詮釋彼此的行為及支持彼此的表演。所以人們消費時,消費的不只是商品的實用價值,更重要的,使用什麼樣的產品,彰顯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的髮型設計師跟我說,他每天最頭痛的,是早上起床時要穿什麼衣服,做什麼造型?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設計師,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作品。

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有錢人越花錢,越有錢」也許是個倒果為因的論述。

吳寶春師傅代表台灣,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並打敗其他七國的對手,贏得歐洲麵包組冠軍,是道地的台灣之光。但吳寶春職業生涯曾面臨重大的轉折,三十出頭時,他的麵包總是賣不出去,而另一條巷子裡的麵包店,即使賣相不好,客人仍絡繹不絕。困惑的吳寶春虛心求教,沒想到店長陳撫光當著眾人的面,吃了一口,一句:「難吃」,就把麵包丟了。

這個家境優渥的非本科生,憑什麼靠兩年的自學與實驗就打敗科班出身,刻苦力學的吳寶春呢?陳撫光說:「吳寶春當年的盲點在於不懂得享受,他心中的享受只是下班後去吃海產攤和喝生啤酒,不知道什麼是精緻的生活,沒見識過多樣的食材。」於是他帶吳寶春嚐遍最高級的精緻料理,最道地的民間小吃,原來做一個麵包師傅不只要品嚐紅酒、各國風味菜,還得要學古典音樂、學種花。簡單來說,他培養了吳寶春的「品味」。而這些品味,絕不是家境貧困,當兵時,家裡窮到只吃米飯與魚頭的吳家能培養出來的。

社會學家布爾迪厄(Bourdieu)說,慣習(habitus)是一種內在化的認知圖示,它只有長期佔據某個社會位置後才能習得,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消費,不只受到慣習的影響,也會再生產慣習。

所以有錢人越花越有錢嗎?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要懂得花錢,還得先成為有錢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